碧源达第六期读书会:书香为伴,好礼相赠,共赴一场成长与欢聚之约
碧源达第六期读书会首次走出熟悉的办公空间,以一场 “小而美” 的分享会,让书香与自然交融。参会者们围坐一起,卸下忙碌的疲惫,围绕 “读书给我的改变”“财务自由”“家庭与职场关系” 等话题畅所欲言。从个人成长的微妙蜕变到家庭关系的温暖改善,从财务思维的刷新到团队协作的顿悟,每一份分享都像一颗星光,照亮了阅读与成长的路径。
本次读书会还为每位分享者准备了专属抽奖环节,书籍、现金奖励、给亲人的寄语等丰富奖品,让分享的喜悦加倍。分享结束后,大家齐聚一堂,在美食与欢笑中延续这份因书结缘的情谊。
财务自由不遥远,解锁 “钱” 与 “心” 的自由密码
李总以 “财务自由” 为切入点,为大家拆解了关于财富与成长的底层逻辑。李总认为,财务自由的核心是 “被动收入覆盖主动收入”,但这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 —— 普通人可以从储蓄开始,每月留存 5%-50% 的收入,通过减少不必要开支积累本金。
“复利的力量超乎想象。” 李总以美国两兄弟存养老金的案例说明,复利的收益与年限、本金、利率紧密相关,越早开始、利率越高,差距越惊人。但李总更强调 “投资大脑” 的复利价值:“读书学习提升认知,看似不能立刻带来收益,却能让个人能力持续增值,这是最确定、最有成长性的投资。”
此外,李总还厘清了 “资产与负债” 的边界:能带来现金流的是资产(如出租的房子、用于盈利的车辆),导致资金流出的则是负债(如仅自住的房子、纯代步的车辆)。他以 “朋友买车” 为例提醒大家:理性消费的关键是明确 “消费目的”,避免为无意义的支出买单。
读书如何改写生活?从家庭关系到自我认知的蜕变
副总:在交流中发现 “未察觉的改变”
“改变是自我感知,还是需要他人反馈?” 副总坦言曾为此困惑,而读书会的分享让他找到答案:“坐下来交流,既能看见自己的成长,也能通过他人的眼睛发现被忽略的变化。”
副总以自身为例,分享了读书对家庭关系的重塑:曾经在 “严父慈母” 与 “慈父严母” 的育儿观念中纠结,如今明白 “关系才是第一位的”—— 夫妻、亲子间有了信任与接纳,教育的尺度便不再是难题。这种感悟同样适用于职场:“同事间若缺乏认可,再努力的配合也难有好结果。”
副总推荐的《认知觉醒》一书,不仅帮他解开焦虑心结,书中 “本能脑、情绪脑、理智脑” 的知识,还成了和孩子共学的工具。而 “太阳式沟通” 的核心 —— 共情,更让他在家庭与工作中收获了 “事半功倍” 的效果:“先理解对方的情绪,很多问题无需说教就能迎刃而解。”
刘格:用 “父母的格局” 重新定义亲子关系
“父母不该是掌控者,而应是引路人。” 刘格分享《父母的格局》一书时,强调 “孩子的思维能力与抗挫心态,比分数更重要”。
她反思自己与 13 岁孩子的相处:曾经的对话只剩 “作业、成绩、学习”,孩子宁愿独处也不愿交流。受书籍启发,她计划每个周末创造 “亲密空间”:陪孩子研究美食、去他想去的地方、聊他感兴趣的话题。“我期待用陪伴敲开他的世界,而不是用追问逼他关上心门。”
晓玲:从 “愤怒的控制欲” 到 “如水般的包容”
“愤怒是想操控却没成功的挫败感。” 晓玲引用李中莹老师的话,剖析自己曾因 “控制欲” 引发的情绪问题。她意识到,减少愤怒的关键是 “放下强求”—— 像水一样柔软,不与阻力对抗,却总能抵达想去的地方。
她分享了与长辈的故事:曾因不认同长辈的一项消遣方式,而在涉及相关的支持上态度坚决,导致一次沟通不欢而散。后来她醒悟:“孝顺不仅是‘孝’,更是‘顺’。长辈的那项消遣本无大碍,何必用自己的‘原则’伤了彼此的心?” 这种 “换个角度看问题” 的思维,也让她在工作中学会了更灵活的沟通。
思思:从 “应付生活” 到 “温暖相伴” 的日常革命
“婚后的日子被家务、孩子、工作填满,我以为读书是奢侈品。” 思思笑着回忆与书的重逢:一次偶然 “偷” 了李总办公室的书,从此被阅读 “圈粉”。
没读书前,她总在 “好心办坏事”:孩子分享趣事时不耐烦打断,老公犯错时暴躁指责。读了《爱的五种语言》《好父母不吼不叫》后,她学会了 “看见” 家人的需求:陪女儿聊摘辣椒的趣事,陪孩子户外活动时收起手机,对老公的 “麻将放松” 从反对变为 “约定尺度”。“读书没教会我大道理,却让我把温柔藏进了日常。”
职场与成长,读书是最好的 “自我投资”
肖经理:从 “急躁” 到 “从容”,读书陪他减重 15 斤
“读书让我戒掉了麻将,也让我学会和焦虑和解。” 肖经理分享了自己的改变:曾经靠打麻将解压,如今用阅读替代;为减肥制定科学计划,已成功减重 15 斤;工作中从 “站在制高点” 到明白 “提意见的人都是老师”。
他的日常习惯充满 “成长感”:每晚花 5-10 分钟复盘当日要事,清晨边准备早餐边看书。“不用想一夜暴富,每天进步一点点,投资自己永远不亏。”
廖工:读书会是 “隐性价值” 的孵化器
廖工认为,读书会的意义在于 “突破认知边界、强化行动力、构建新网络”。他分享了独特的育儿法:孩子迷茫时,让其手抄书籍并给予报酬,用 “沉浸式阅读” 帮孩子找到方向。
“读书重质量而非数量。” 他习惯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重点,“吸收精华、转化能量,才不算自欺欺人。”
云军:从 “家庭矛盾” 到 “团队管理”,共情是万能钥匙
“教育是引导,不是压制。” 云军以处理老婆与女儿的争吵为例:曾经用权威压制,结果矛盾升级;如今先倾听、再共情,引导双方反思,问题迎刃而解。
这种思路同样适用于职场:“处理争执时,先了解经过、认可双方感受,再引导反思,远比指责有效。” 他强调,“对事不对人” 虽难,但值得刻意练习。
生命的重建,在阅读中与自己和解
何总:书籍是照亮人生的光,从农村女孩到自我觉醒
“没读大学曾是我过不去的坎,直到书籍让我与自己和解。” 何总分享了成长历程:0-18 岁在农村渴望通过读书走出大山,18 岁辍学打工时靠励志书籍汲取力量,30 岁后因三胎与家庭矛盾陷入低谷,最终在心理学书籍中找到答案。
“生命的意义,就是成为你自己。” 她从《活着》《平凡的世界》中读懂生活的本质,从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中学会接纳,从《红楼梦》中感悟 “每个人都在书中读自己”。如今的她,更珍惜 “真实的相遇”,也坚信 “伤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”。
川燕:阅读疗愈了被束缚的生命,重建关系与自我
“原生家庭的控制、婚姻的捆绑、焦虑的内耗,曾让我像困在牢笼里。” 川艳的分享充满力量,《生命的重建》一书让她明白 “生命可以重来”,每天练习 “我赞成我自己”,成了她疗愈的开始。
她从书籍中学会:与自己和解,才能改善亲子、夫妻关系;允许不完美,反而减少矛盾;改变对过去的看法,就能改变世界对自己的影响。“没有比腿更长的路,没有比人更高的山,阅读就是帮我翻过山的力量。”
美食相聚,让情谊在欢笑中延续
所有分享者都完成了精彩的分享并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运奖品后,大家一同在现场开启了热闹的聚餐。餐桌上,话题从书籍延伸到生活,从工作聊到未来,每一个笑容都充满了因阅读而结缘的默契与温暖。
碧源达第六期读书会虽已落幕,但阅读带来的改变仍在继续。从财务思维的刷新到家庭关系的升温,从职场认知的突破到自我觉醒的顿悟,每一个分享都印证着:读书不是目的,而是让我们在文字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、与世界温柔相处的底气。
下一期读书会,愿更多人加入这场 “成长之约”,在书香里横渡山海,收获满船星光。